吳焜裕.蔡蕙玲

編號430及304最常被運用食品級不鏽鋼

談到不鏽鋼器皿,在冶金學裡,所謂的不鏽鋼指的是鉻(Cr)含量超過11.5%的鐵合金,它不像普通鋼材容易腐蝕生鏽,若配合含量不同鎳(Ni)元素,則擁有程度不一的耐酸、耐熱、耐蝕性,由於不鏽鋼的多項優點,因此被廣泛用於食品容器、工業建築、醫療器具等用途。

知名鍋具總經理蔡蕙玲補充,鉻/鎳含量比例不同的不鏽鋼,其應用範圍也有所不同,為了方便消費者辨認,不鏽鋼器皿多以編號來區分,其中,編號430及304是最常被應用在餐具製造,其中430的不鏽鋼器皿,因為不含鎳,防鏽能力較差,價格又低廉,較便宜的鍋具或便當盒,多喜好使用430為鋼材,只是430較不耐酸鹼,在微弱酸的氣候裡容易生鏽,所以後來多被用來當複合金電磁爐導熱層。

而300系列的不鏽鋼,蔡蕙玲說明,304或316是目前品質較好的不鏽鋼器皿,300系列的不鏽鋼不僅防鏽、延展性佳,由於還添加8%~10%以上的耐腐蝕、不易氧化的鎳元素,也具有極佳的耐酸鹼特性,因此高級的不鏽鋼器皿,多半都是使用編號304及316不鏽鋼材為原料。

200系列不鏽鋼器皿恐有添加過量的「錳」風險

至於最近市面上出現含錳過量的餐具,蔡蕙玲說,錳含量過高的不鏽鋼鋼材多半為201、202系列,其實200系列之不鏽鋼材主要應用於工業建築,像是鐵窗、鐵門、樑柱等用途,許多不肖業者為了降低成本,便採購用於鍋具,但因200系列延展性不夠,難以拉伸成型,便添加過量的「錳」,讓其延展性變好,製作成餐具器皿使用。

對此,蔡蕙玲解釋,其原因是鎳原料上漲,在304鋼材越來越貴的情況下,中國製造業者便將202不鏽鋼器皿流入臺灣,因為錳含量過高的不鏽鋼器皿,遇酸或遇熱時可能會溶出,因此才會爆出含錳過量的不鏽鋼餐具。

器皿含過量錳引起錳中毒?專家:機率相當低

針對不鏽鋼器皿的安全性問題,臺大公共衛生學院吳焜裕教授表示,歐盟曾對不鏽鋼材中的鉻及鎳做過溶出實驗,因鉻與鎳被國際衛生組織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說明不鏽鋼中的鉻與鎳一旦溶出,則可能導致癌性。吳焜裕教授說,暴露六價鉻可能會致癌(相較於六價鉻,三價鉻的毒性比較低),可能對人體產生腸胃道刺激、潰瘍及貧血等毒性,如果長期大量吸入鉻蒸氣,則可能導致肺癌;而長期吸入鎳的化合物,除可能引起肺部的刺激症狀外,也有可能導致肺癌。

然而,吳焜裕教授解釋,因不鏽鋼屬於耐熱的惰性材質,在正常情況使用下,溶出重金屬的有害物質風險遠低於其他材質,呼籲民眾不必過於緊張。蔡蕙玲也指出,不銹鋼的耐溫程度達到1,000多度,一般烹調使用溫度約僅在80~200度,根本不可能會有溶出鉻及鎳的可能性。

至於目前大家擔心的含有過量錳的不鏽鋼器皿,蔡蕙玲指出,大部分為200系列的不鏽鋼器皿,因其延展性不如300系列的鋼材,必須添加「錳」才能進行拉伸,但因其抗鏽能力較差,遇酸或遇高溫時會溶出,因此存在健康問題的疑慮。

吳焜裕教授指出,過量錳可能會影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除了影響學習能力及行為,也可能導致類似巴金森氏症的表徵:手抖、面無表情、行動遲緩及肢體僵硬,但過去臺灣曾出現錳中毒的病例,也僅發生在相關作業的勞工因接觸過量錳元素,引起失憶症問題;以不鏽鋼器皿在正常使用情況下,釋出的各類金屬含量都相當低,但因民眾關心這些重金屬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建議政府應執行健康風險評估,協助民眾了解可能的健康危害程度。

只是,吳焜裕教授提醒,不鏽鋼器具在正常使用情況下,雖然溶出的重金屬元素相當低,不至於造成人體的危害,但添加過量錳的不鏽鋼器皿,縱使目前無相關研究證實其健康危害,但不代表其安全無虞,建議政府應主動稽查及立法規範,還給民眾安心的飲食環境。

磁鐵吸不出安全不鏽鋼 網友別再以訛傳訛

爆出含錳過量的不鏽鋼餐具後,不少家庭掀起一股不鏽鋼恐慌潮,許多民眾擔心家中各式不鏽鋼鍋與碗、刀叉等餐具的安全性,紛紛檢查家中的不鏽鋼鍋具,發現許多市售不鏽鋼餐具,根本也沒標示到底是哪種系列的不鏽鋼,於是各種檢測方式也紛紛在網路上流傳,包括用磁鐵吸附、用硫酸與電極線檢測等,不少媽媽忙於流連在網路和化工材料行,試圖檢測保護家人與寶貝孩子的健康。

最廣為讓網友轉發的即是:「只要1塊磁鐵就能吸出含錳的不鏽鋼鍋?」文章指出,若是沒有吸力,才能代表不鏽鋼不含錳,屬於安全無虞的器皿,於是很常見的畫面便是家庭主婦拿著大小磁鐵到各大鍋具通路檢驗,這樣的檢驗方式到底是對是錯?

「大錯特錯!」蔡蕙玲說明,國內高級鍋具常用的304及316系列不鏽鋼材,本身是沒有磁性的,但在加工拉伸成型的過程中,會造成結構改變因而具有弱磁性;430系列的不鏽鋼,本身就具有磁性;而含錳過量的200系列不鏽鋼是不導磁的,消費者若利用以磁鐵吸力與否來挑選合格的不鏽鋼器皿,反而會挑到有安全疑慮的202鋼材,因此利用磁鐵來挑選不鏽鋼器皿,根本就是錯誤的危險做法。

電瓶及硫酸可在家檢測含錳不鏽鋼?專家:行不通

至於網路另一個流傳的檢驗方式:利用電瓶及硫酸就能檢測家中不鏽鋼餐具是否為304系列不鏽鋼,針對這樣的作法,吳焜裕教授則持反對看法,吳焜裕教授解釋,硫酸並不是一般家庭不鏽鋼器皿會裝盛的液體,自行操作不但危險,強酸的液體,反而還會破壞不鏽鋼金屬的穩定度。

吳焜裕教授強調,一般民眾因為家中實驗器具不足,做出來的實驗不僅參考價值不高,且不管是編號304或316的不鏽鋼器皿,一樣含有微量的錳元素,就算實驗出來真的有變色,也無法判定錳含量的多寡,更甭論能代表對人體健康存在風險。

我國政府「無」強制規定廠商列出不鏽鋼系列標準

民眾一定很想知道,政府難道沒有規定不鏽鋼器皿的相關法令嗎?根據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國家標準第8499號規定:「編號201、202的不鏽鋼含錳量應在5%至10%之間,304系列的不鏽鋼,含錳量必須在2%以下。」

雖然經濟部有詳細的標準規定,但吳焜裕教授說明,目前政府仍採廠商自願遵守的方式,廠商若自願遵守,可以證明自身品質的優良,但若不願意遵守,也沒有相關的罰則,換言之,廠商若以含錳量過高的200系列不鏽鋼製作器皿,目前無法可罰。

可以想像的是,市面上販售的不銹鋼產品才會出現僅寫著高級不鏽鋼鍋具、標示不清,甚至完全沒有任何標示的不鏽鋼器皿,原因就在於我國政府沒有強制規定市售的不鏽鋼器皿,必須標示編號為哪一系列的不鏽鋼。

如何挑一只好鍋安心使用?

與此同時,衍生的問題便是:「該如何挑選一只合格的不鏽鋼器皿?民眾該如何確保挑選的不鏽鋼器皿安全無虞呢?」吳焜裕教授說明,最保險的做法即是挑選信譽良好的品牌,看清楚不鏽鋼標示,避免購買來路不明、沒有標示不鏽鋼編號的器皿。

蔡蕙玲則說,挑選300系列的不鏽鋼餐具較為可靠,尤其產品最好能詳細標出「304、18/18、18/10」,意思是編號304鋼材,鉻/鎳元素比例為18%/18%,或是18%/10%,或是要求業者主動提示檢驗報告,才是正確的方式。

1)挑選信譽良好的品牌: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不鏽鋼器皿。

2)看清楚不鏽鋼標示:產品最好能詳細標出不鏽鋼編號及鉻與鎳元素含量比,如:「304、18/18、18/10」。

使用不鏽鋼器皿有何禁忌?

蔡蕙玲說明,不鏽鋼器皿雖然屬於耐熱的惰性材質,但仍是屬於重金屬製成,建議民眾購買後,應遵守以下的使用方式。

1)第一次使用應洗淨後,以熱水加入1匙白醋或洗米水燙煮過,可將殘留在表面的拋光油污洗沖掉,避免吃進殘留物質。

2)避免長時間盛放酸或鹼物質,酸鹼物質應以玻璃器皿存放。

3)不宜使用強鹼或強氧化性化學藥劑洗滌。

綜上而論,不鏽鋼器皿安全性極高,雖然部分產品檢測出含錳超標,但在正常使用情況下,造成錳中毒的可能性並不高,呼籲民眾不應過於緊張,只是為了民眾自身的安全,加上部分消費者不可能去檢驗不鏽鋼成分,所以民眾應慎選有口碑、標示清楚的不鏽鋼器皿,才是保護您及家人健康的聰明做法。

(選錄自《健康世界》456期,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資料來源: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E0020/249637/web/ 

筆記:

@300系列不鏽鋼,鉻/鎳比例一般為18/18或18/10,錳含量2%以下,有鎳所以耐酸鹼,不易生鏽,本身不具磁性但加工後具少許磁性

@430不繡鋼,鉻/鎳比例為18/0,無鎳所以不耐酸鹼腐蝕,易生鏽,本身具磁性

@200系列不鏽鋼,錳含量5~10%,不耐酸鹼腐蝕,易生鏽,易熔出猛 ,本身不具磁性。

 

arrow
arrow

    歐陽.L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