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無一日好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每日深眠不到一小時。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表示,罹患皮膚免疫疾病的患者,也常因為癢痛等症狀,睡眠受到影響,甚至可能因為搔抓,導致皮膚流組織液或流血,甚至於因為每天反覆受到疾病症狀所苦,2成患者覺得他們的疾病失控,因為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而陷入憂鬱。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發炎疾病,其致病機轉複雜,多發生在幼兒,症狀為極度乾癢難耐,常常突然發作,特別是在晚上更為嚴重,所以往往在無法控制搔抓的狀況下,較難控制病情,甚至常因為搔抓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使病情加重,長期下來不但會干擾病患的睡眠、情緒、課業或工作,更對病患與家人的生活品質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目前認為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機轉包括:基因突變或表現太低、免疫功能失調、周遭環境的影響、生化代謝上的異常與皮膚障壁功能的缺陷等等因素。近幾年醫學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最重要的致病基因是絲聚蛋白(filaggrin)的突變,導致角質層功能缺損,皮膚的保濕度在出生時就下降,進而導致嬰兒皮膚乾燥與皮膚炎,之後再由於免疫失調與過敏原致敏化,導致長期反覆發生。

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通常在嬰幼兒時期開始出現,大約有80%的病患是在5歲前發病,也有將近80%的異位性皮膚炎病患會在後來出現過敏性鼻炎或氣喘。

不只是異位性皮膚炎,其他皮膚免疫性疾病包括乾癬,乾癬性關節炎,慢性蕁麻疹,水皰性疾病。都是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的慢性疾病。有不少患者因為對疾病的認識不足,往往會誤以為自己的皮膚問題是因為免疫功能太弱所造成,自己採用偏方或是採用自我修復的方法來解決,往往延誤病程。

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建議吃藥止癢,擦乳液來保養,若變得嚴重可短暫使用類固醇來治療。當病情無法控制時,可進一步做光療、免疫抑制劑治療、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等。

食物預防上,醫師會詢問患者病史、或可做過敏原檢測等,才能避免攝取過敏原食物。避免穿不透氣的衣服:尼龍、毛料等。在居住方面:避免用布質的沙發、玩偶,棉被、窗簾等應定期清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歐陽.L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