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貞岑/康健雜誌/發行日期:2009/06 刊號:127

 

大腸直腸癌小檔案
國健局統計,2006年共有10248人得大腸直腸癌,其中男生5793(第2位)人,女生4455(第2位)人。

1
2007年癌症統計為第三大死因,有4470人死於大腸直腸癌。
懷疑是大腸直腸癌,該掛哪一科à直腸外科
大腸直腸癌,最多國人罹患的癌症。根據衛生署2006年的統計,大腸癌新增病例超過一萬例,已經超過肝癌。

大腸癌與靜態生活、家族史和高熱量、高脂的西化飲食有關,近年來在全世界盛行率不斷攀升──美國高達66%、日本45%,台灣已達42%,是國人排名第三 的癌症死因,僅次於肝癌和肺癌。不少名人深受其苦,曾擔任美國總統的布希和雷根、史奴比漫畫作者舒茲、台灣導演楊德昌,都是大腸癌受害者,平日注重飲食和 養生的環境與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柴松林,也意外發現罹患零期大腸癌。

可喜的是,大腸癌發生率雖高,但防治成效最好,只要早期發現治療,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超過九成,是所有癌症中最容易被控制的。且因標靶藥物及手術進步,即使轉移性的大腸癌晚期患者,也有不錯的治癒機會。

大腸癌主要發生部位以直腸、乙狀結腸及降結腸最多,臨床表現是糞便出血(暗紅色)、排便頻率改變、糞便形狀變細或有腸阻塞等。大腸癌多半由瘜肉變成,癌變時間約需5~10年,只要配合做好早期篩檢,在尚未惡化之前先割除瘜肉,即可避免形成惡性腫瘤。

常見的大腸癌檢測如下:
●糞便潛血反應:非侵入式方法,簡單方便。但結果容易受到飲食或其他出血影響,準確度不高。最好進一步做下列檢查:
●乙狀結腸鏡:為60公分長的軟管,準備簡單,病人灌腸就可做,比較不痛,但缺點是只能看到一半大腸。
●大腸鏡檢:可看到完整大腸,好處是檢查兼治療,有瘜肉可以當場切除。怕痛的人亦可考慮自費的無痛大腸鏡檢。

盛行率高,但容易控制
目前大腸癌的治療仍以外科手術為主,但力求傷口微小化已成趨勢。早期開腸剖肚、傷口長達20公分的傳統手術,近來已被傷口較小、病人恢復快的腹腔鏡手術取代。

運用腹腔鏡切除大腸癌至今不到20年,台灣是從1997年開始。根據最新的研究顯示,腹腔鏡出血少、止痛效果好,且可以增強腸道復原力,讓病人早點排氣,出院時間縮短兩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已證實,大腸癌的腹腔鏡手術和傳統手術的復發率及存活率相當。

目前如台大、台北榮總、林口長庚、北醫、高雄長庚、彰基、台中榮總、嘉義長庚,都採用腹腔鏡治療。台北馬偕則提出自創的傷口微小化手術,雖用傳統手術方法,但傷口縮小,節省費用,病人可提前恢復。

手術人性化、保留更多功能,讓病患的生活品質得以提升,也是目前大腸癌的手術趨勢。
譬如以往直腸癌有八成以上的性神經和自律神經會受損,但現在有了腹腔鏡和手術前輔助療法(放療+化療),讓癌瘤縮小再開刀,病患的性神經、排便和排尿功能都獲得保留,也可以減少做人工肛門機會,且癒後好、復發率低,有時甚至可以完全殺死癌細胞。

標靶藥物的出現,更讓大腸直腸癌出現曙光。以往傳統化療藥物效果較差且副作用大,近兩、三年標靶藥物出現,對於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人有不錯療效。

2

儘管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不斷進步,然而早期篩檢,才是遠離大腸直腸癌的根本良方。

大腸直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國人的篩檢率僅有兩成,平白喪失許多治癒機會。

醫師建議,一般人50歲以上應該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測試,5年一次定期大腸鏡檢,有家族病史者甚至可以提前到40歲做檢查。

不過近來發現凹陷型瘜肉2~3年就能形成癌症,因此建議高危險群者(有瘜肉和腸癌家族史者)每2~3年可以做一次大腸鏡追蹤,積極預防癌症。

除了篩檢之外,平日可多攝取蔬菜及纖維,減少大腸直腸癌發生。纖維可以增加糞便容量,稀釋致癌物。也可促進腸蠕動,讓糞便排空減少致癌物與腸壁的接觸機會。

大腸直腸癌治療團隊介紹
林口長庚大腸直腸癌團隊 配套完整,治療量最多
林口長庚大腸直腸科治療團隊共有28名成員,包括主治醫師、腸造口治療師、專科護理師、個案管理師以及第一批接受人肛門訓練的腸造口師,主要服務對象是桃、竹、苗地區的民眾。

林口長庚平均一年有800個新增病例。大腸直腸科資深主治醫師張簡俊榮指出,飲食、生活習慣以及遺傳是罹病主因,約有三分之一病人有癌症家族病史。

直腸癌的治療程序一般是依照腫瘤範圍大小決定,如果還未造成腸阻塞,就先做放療(電療)加化療,等到腫瘤面積縮小之後再開刀切除。

早期的手術切除範圍很大,幾乎把整個肛門切除;現在手術改進,儘量不拿肛門,腫瘤距離肛門3~4公分都還可以保留,腫瘤切除之後直接把腸子接到肛門口,難度雖較高,優點是以後就不需再做重建。

過去大都使用一種「三明治療法」:放療+開刀+放療,但手術後病人幾乎都發生沾黏阻塞、瀉肚等,預後情況較差。

現在的趨勢則是開刀之前先做放療、化療,約有十分之一的病人在這個階段即可治癒,效果改善很多。張簡醫師提醒,腸癌最容易轉移的部位是肺部與肝臟。腹腔鏡 微創手術在林口長庚平均一天做兩、三例,優點是傷口小,而且較不痛,術後恢復快。未來的治療方式將從基因下手,找出癌症突變點,「量身訂做」給予不同的治 療處方。(王梅)

台北榮總大腸直腸癌團隊 從診斷到追蹤,不必轉科
成立專科近50年,大腸鏡檢查也發展了30幾年,一年做1萬多例;並早有專科病房,經驗豐富。從診斷、治療到術後追蹤,超過七成病人由外科一貫完成,病人不用轉診,省時省力。
北榮的結腸癌手術採非接觸技巧,即醫師的手不碰觸癌瘤,而先將癌瘤周圍的血管結紮截斷,廓清淋巴,最後將癌瘤切除,避免因為碰觸、翻動癌瘤而導致癌細胞經血流或醫師的手散布。
台北榮總的直腸癌病人中,永久人工肛門的比率約15%,比一些歐洲國家的30%幾好得多,且北榮的研究發現,積極替病人保留肛門不會降低存活率。

3

對於腫瘤位置較低的直腸癌患者,術後雖然保住肛門,但會頻便、急便。台北榮總引進「結腸袋──肛門吻合術」,即在切除低位直腸癌後,把乙狀結腸或降結腸反摺、剖開再吻合形成像直腸的儲存袋,再把儲存袋接上肛門,改善無法儲存及控制糞便的困擾。

另一特色是主動追蹤個案。除醫院病歷外,大腸直腸外科另外為病人建檔,比醫院病歷更仔細,包括家族病史、治療情形、有無復發、回診紀錄等,並由個案管理師提醒出院病人複診,病人平常有問題也可去電問個案管理師。(張靜慧)

台大醫院大腸直腸癌團隊 追緝極早期、極晚期兇手
 擅長大腸癌早期診斷和晚期複雜高難度的手術治療。積極培養內視鏡專門人才,持續派內科醫師赴日進修,研習最新的內視鏡技巧;並擅用先進科技,加強內視鏡精準度,及早發現癌前病變及根源。此外,大幅提高檢查的舒適度,讓患者可以不再懼怕篩檢。

目前更進一步將全大腸鏡列入健康檢查中心的項目。台大醫院內科醫師邱瀚模表示,希望可以找出更多潛在的危險群,並將多數腺瘤型瘜肉在檢查當日予以切除,可謂將醫療級的診斷治療平台與篩檢緊密結合。

外科手術方面,台大傾向日本做法,主張淋巴腺徹底廓清手術;此外也將腹腔鏡運用在難度較高的晚期大腸癌手術,讓病人保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將做永久性造口的病人減少到10%以下。

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曾創下國內大腸癌醫師單一手術最多案例(每年約250例),近日他更發展出突破性的腹腔鏡保留自律神經手術,利用腹腔鏡 切除腫瘤並做廣泛淋巴腺廓清,打破低位直腸癌不能使用腹腔鏡方式切除的侷限,讓病人恢復原有的排泄功能,性生活也不會受影響,目前已累積300例並發表, 受到國際矚目。(林貞岑)

台北馬偕大腸直腸癌團隊 傷口小、重營養,守護病人健康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進年來致力於將傳統手術的傷口微小化。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許自齊主張將傳統剖腹術的傷口微小化進行腸切除,認為可擷取腹腔鏡傷口小之長處,更可節省病人花費。

相較於傳統手術必須在病人腹部劃出15~20公分的大切口、術後傷口比較痛,許自齊以純熟技術,將傷口縮小到7公分以下,多年來累積上千個案,且許多病人在第二天就能進食,術後合併症發生率也不比腹腔鏡和傳統大傷口手術還高。

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陳明仁認為,腹腔鏡應用在結腸癌手術已經成熟,但在直腸癌手術仍有困難。由於骨盆腔很窄,一旦腫瘤位置較低、接近肛門時,如何達到足夠的組織切割,但又要兼顧保留肛門、維持膀胱和性功能,不論傳統手術或腹腔鏡手術,對外科醫師來說都具挑戰性。

為了服務病患的需求,馬偕也有醫師接受腹腔鏡手術的訓練,因此病患如要選擇腹腔鏡手術也可以。
術後除了常規照護之外,更加強營養評估。馬偕在20幾年前就設置院內專責的營養醫療小組,整合醫生、護理師、營養師、藥師、和護士代表,彙整癌症病患的營養問題,共同尋求解決方案。(林慧淳)

4

北醫附設醫院大腸直腸癌團隊 大腸鏡+腹腔鏡同步治療,減少併發症
 強調「全人照護」,提供癌症病人量身打造的專屬治療計劃。譬如每位癌症病人要先有癌症治療計劃書,才「准」開藥和排手術;且術前會有詳盡的病情說明會,利用簡報方式,讓病人和家屬可完全了解開刀風險。

另一特色是內外科聯手合作的「雙鏡治療」-內外科醫師同時做大腸鏡檢查和腹腔鏡手術,檢查和治療同時進行,安全又減少術後併發症,且只需住院一天就好。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魏柏立指出,腹腔鏡為目前約佔所有手術的三分之一,除非是直腸癌或大腸癌與其他器官沾黏在一起,擔心拿不乾淨時,否則其他情況下都可以腹腔鏡解決。

為確保腹腔鏡已把病灶拿乾淨,病理科會確認病人在術後至少有16顆以上的淋巴結沒有受到癌症轉移感染。

手術完成則由血液腫瘤科接手,專職負責化療工作,治療效果好且副作用少。
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承正研發出標靶藥物加傳統化療的雞尾酒療法,作為術前輔助性化療,成功縮小轉移性病人到處亂竄的癌瘤。

不少已經轉移到肝臟、無法開刀的病人,做過化療後癌瘤縮小,經外科切除後就能控制住癌症;另外也讓一些病人可以保住肛門,免於人工造口的麻煩。(林貞岑)

嘉義長庚大腸直腸癌團隊 治療態度積極,守護雲嘉鄉親
 首先,採取積極預防與治療的策略,除了手術腫瘤根治切除與淋巴結清除,並結合直腸科、與血液腫瘤科與放射腫瘤科,為患者進行手術前或手術後的放射及化學治療,提高腫瘤根治率與患者存活。
對於接近肛門口之直腸癌,採用術前化療及放射療法,局部控制腫瘤後,再手術切除,也可以保存肛門的括約肌,讓病人避免永久性人工肛門。

另外,手術與化療後的回院追蹤也採聯合門診,在同一門診時段,三科(血腫科、放療科、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生都看到病人,快點知道病人的現況。

並且,配置五個個案理師管六大癌症,追蹤病人治療進度、建立資料庫、參與團隊組織整合。
治療成果平均5年存活率超過六成。如果第四期癌友接受積極治療還可以平均再存活22.9個月(也就是將近兩年),比消極(較小範圍)切除,平均只能再活7.38個月的久。

適合用腹腔鏡手術的病人,就會用腹腔鏡做手術,加上標靶新藥出現,使得大腸直腸癌成為「雖無法治好,卻可控制」。

5

希望民眾早期健檢早期治療,治癒希望很大,零期五年存活率百分之百。(李瑟)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癌團隊 新療法減少復發,搶救癌末病人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在台灣率先採用腹腔鏡取代傳統剖腹手術,切除大腸直腸癌,並創立臨床路徑與標準手術流程,累積全台最多成功例數。

腹腔鏡手術的傷口小,疼痛少,可縮短住院時間,提升病人生活品質,且病人存活率,腹腔鏡也高過傳統手術,第三期C(超過4個淋巴腺轉移)的5年存活率為59%,是傳統手術的2倍。

為提升局部嚴重侵犯直腸癌的切除率,台中榮總採「新輔助放化療法」(Neo-adjuvant therapy),手術前先讓病人接受化學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讓腫瘤縮小,再動手術,使90%以上腸癌病人無需切除肛門。

過去大腸癌合併多處肝轉移,無法進行肝切除時,病人存活率近乎零。

台中榮總以大腸癌標靶藥物「爾必得舒」(Erbitux)搭配化學藥物治療,幫助22%左右的肝轉移病人,從不能切肝進步到可切肝,求得較高的存活率。(謝曉雲)

彰基大腸直腸癌團隊 合併切肝、腸,一次解決兩種癌
 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陳宏彰指出,由於藥物和技術不斷進步,過去診斷出癌症後通常直接動刀手術,現在多半先由各科醫師會診評估,術前化療或放療縮小腫瘤後,再開刀切除,使化療和放療不再扮演背後輔助角色,達到更積極治癒病人的目標。

外科切除腫瘤是治療肝轉移的唯一選項,但面對大腸直腸和肝腫瘤都須動刀的病人,彰基致力推動大腸直腸外科和一般外科的「合併切肝」。

彰基醫療長、同時也是一般外科主任陳堯俐指出,當病人被告知大腸直腸癌已轉移到肝臟時,通常很難接受兩階段開刀─先做大腸直腸部位的手術、化療觀察一段時 間再切肝,因此一旦大腸直腸癌術前評估已發現轉移,就會邀集一般外科醫師一同看片討論,在病人的健康情形許可之下,儘量安排兩科醫師同時進入手術房,同次 動刀。

對於年長患者來說,減少一次手術可減輕體力負荷,因此合併切肝是較好的選擇。
不過陳堯俐也說,不是所有肝轉移患者都能一體適用,例如已有除了肝臟之外的其他器官癌症轉移、或是肝臟左、右葉都有腫瘤、且數量均等的病人,都必須兩階段開刀,或只做引流等緩解性手術。(林慧淳)

高雄長庚大腸直腸癌團隊 腹腔鏡手術經驗豐富
 1986年由國內大腸直腸外科的開山始祖范宏二醫師創立,強調以病人為主的照顧並累積南部地區最多例的腹腔鏡手術,每月平均約有12~15檯以上,大腸癌的手術死亡率低(小於1%),感染率也控制在3~4%之間。

6

腹腔鏡能否清除掉腸內的癌細胞?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陳鴻華援引國外成功案例指出,在結腸癌方面,腹腔鏡和傳統手術療效相當,但直腸癌部份仍無定論。

且並非每位病人都適合腹腔鏡手術,必須經過醫師評估。以高雄長庚為例,如範圍不大,而且是位置較低(指癌腫瘤較靠近肛門)的直腸癌可做腹腔鏡手術;但若在中部位的直腸癌因牽連範圍較廣,可否動手術則未有定論。

此外,醫界共識是若發現腫瘤太大超過5~6公分以上,有腸阻塞破裂的危險,或是嚴重的心血管疾病,腹腔內不能打氣時,不建議使用腹腔鏡。

無論腹腔鏡或傳統手術,高雄長庚都有完整的團隊照顧,譬如長庚體系獨有的人工肛門治療室(又稱造口)及專業的造口治療師,讓造口病人享有生活品質,行動不再受限制。(林貞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歐陽.L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